众所周知,陈家沟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,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练拳,几乎所有人都会拳术,甚至有一种流传下来的说法:“喝口陈家沟的水,都会翘翘腿。”这正体现了陈家沟对太极拳的浓厚氛围。陈氏太极拳不仅享誉国内外,还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,成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,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,还衍生出了杨氏、吴氏、武氏等诸多太极流派。然而,这项被誉为“国宝”的武术在陈家沟的传承过程中,曾一度面临断绝,几乎陷入衰败,直到有一位老人挺身而出,才使其得以复兴。这位老人,就是太极宗师——陈照丕。
陈照丕,字绩甫,生于1893年,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人。他从小便跟随父亲陈登科、叔祖陈延熙、三叔陈发科等家族长辈学习陈氏太极拳,是陈家第十代传人。陈照丕在拳术方面可谓是技艺超群,武艺精湛。他曾担任中央国术馆的名誉教授,影响力极大。在1938年南京沦陷时,陈照丕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,加入了抗日部队,向战士们传授近战用刀技巧,并亲自带领敢死队冲锋陷阵,多次与日军激战。他的身手和勇气也为当地百姓所敬仰。1942年,黄河水利委员会邀请他前往西安教授太极拳,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他继续以武术为职业,成为国家职工。
展开剩余68%然而,到了1958年,陈照丕回到家乡探亲时,却见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场景。由于连年遭受蝗灾,村里的粮食几乎全部绝收,乡亲们生活困苦,很多青壮年为了生计纷纷离乡背井,四处逃荒,村中早已没有人能继续教拳,练拳的气氛也逐渐消失。陈照丕看到这个状况,急得心如焚。他在回到单位后,立即提出申请退休,计划回家传承太极拳,但单位告诉他,若选择此时退休,他只能领取40%的退休金,如果再等三到四个月,才能领取60%的退休金。然而,陈照丕毫不犹豫地说:“即使不发工资,我也要回去,不能让太极拳在陈家沟失传。”他毅然辞职回到家乡,月薪只有16元的退休金。
刚开始,陈照丕的学员并不多,只有少数人愿意跟随他学习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照丕的真诚和无私传授逐渐打动了更多人。特别的是,他从不收取学费,全心全意地传授武艺。这一份真诚的精神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弟,其中包括后来太极拳界的四大金刚——陈正雷、陈小旺、王西安和朱天才,以及其他一大批骨干学员。
文革时期,太极拳被视为“毒草”,而陈照丕也因此被打上“地主”、“国民党分子”等标签,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批斗。面对这些侮辱,陈照丕一度选择跳井自尽,但幸好井水较浅,才得以保住性命,然而腿部还是受了伤。由于他是批斗的对象,村里的医生都不敢为他治疗伤口。陈照丕的弟子们非常着急,陈正雷和陈春雷便跪下请求医生救治,最终医生在暗中叮嘱他们,先用盐水清洗伤口,晚上再偷偷前去处理伤情。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为简陋,陈照丕的腿伤直到一年多后才渐渐痊愈,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,陈照丕的腿几乎没法接触地面,但他依然坚持教学。他将膝盖放在凳子上,尽管站不起来,依旧坚持一丝不苟地传授太极拳术。
为了确保太极拳的传承,陈照丕还巧妙地将太极拳与毛主席的诗词和语录结合起来。他要求学员们在练拳前先背诵主席的诗句。例如,背诵“红军不怕远征难”,然后才开始喊“起势!”接下来是“万水千山只等闲”,然后才喊“金刚捣碓!”这种巧妙的结合,使得练拳和背诵语录相辅相成,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太极拳的传承提供了保护。在毛主席诗词和语录的“庇护”下,尽管批斗会继续举行,陈家沟的太极拳依然照常传授,直到1968年,陈照丕终于得到了平反。
1969年,《人民日报》刊登了一段毛主席关于体育运动的语录:“凡能做到的,都要提倡。做体操,打球类,跑跑步,爬山,游泳,打太极拳及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。”陈照丕看后欣喜若狂,兴奋地说:“毛主席号召打太极拳了,练太极拳不再是犯法的事了!”从此,陈家沟的太极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迎来了辉煌的时刻,逐渐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-免费配资平台-配资门户难简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