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乌克兰的冲突平息,那么接踵而至的威胁可能就会降临到他们头上。德国坐拥众多工厂,波兰拥有广阔的农田,这些国家都明白,与其坐待战火逼近家门,不如现在就全力协助乌克兰,将冲突遏制在国界之外。
近期,欧洲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,其所展现出的态度,无论如何解读,都流露出一种难以摆脱的“骑虎难下”之感。
自家的超市货架已空空如也,半数工厂的机器也已停转,而我们却依旧源源不断地向乌克兰输送炮弹,提供经济援助。即便马克龙总统声称将派遣军队,可一旦被追问具体部署,他却言语闪烁,难以明说。
逻辑深藏欧洲地图。
浏览地图便一目了然,乌克兰宛如一块硕大的海绵,牢牢吸附着自东而来的种种压力——俄罗斯的军事威慑、能源话语权,乃至其地缘扩张的勃勃野心,均在此次冲突中受到了牵制,困顿于这片土地之上。
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与乌克兰边境相距仅700公里之遥,而波兰的波德平原则辽阔平坦。若失去了乌克兰的缓冲作用,敌方坦克的推进速度或许将比快递的送达还要迅速。
正如罗马尼亚的长者们常言:“草原之风,从不独拂一隅,火焰亦然。”
对“东方威胁”的警觉早已深植于欧洲人的骨髓之中。
1812年,拿破仑的雄狮在莫斯科的严寒中化作冰雕;1943年,希特勒的钢铁装甲在斯大林格勒的战火中化为废墟。这两次战争令欧洲人深刻领悟,俄罗斯的寒冬与民族的坚韧,均非易与之物。
在冷战年代,更不用说其他时期了,华约的坦克阵列沿着东德边境绵延数千,西欧学童的教科书中无不描绘着防空壕的分布。这段集体记忆,时至今日依旧鲜明如初。
乌克兰所蕴含的“价值”同样使得欧洲难以轻易放手。从顿巴斯的煤矿中提炼出的焦煤,是德国奔驰工厂生产特种钢不可或缺的原材料;而第聂伯河沿岸肥沃的黑土所种植的小麦,足以装满法国一半面包店的货架。
即便是敖德萨港输出的葵花籽油,其供应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意大利人是否能够享用炸薯条。
尤为重要的是那些天然气管道,它们犹如血脉般贯穿俄罗斯与乌克兰,向欧洲输送了40%的天然气供应。掌握这根管道,便如同掌握了欧洲供暖的命脉开关。
然而,欧洲的日子早已变得捉襟见肘。位于沃尔夫斯堡的德国大众工厂因天然气短缺,不得不削减电动车生产线一半的规模,工人每周仅能工作三天,剩余的时光他们需外出打零工以补贴家用。
因铀燃料短缺,法国四座核电站不得不降至半功率运行。同时,巴黎地铁于每晚9点准时停止服务,声称此举旨在“节能减排”。
在此时此刻,继续向乌克兰输送资金与武器,民众难免感到不悦。
在布达佩斯的议会大厦广场前,小贩们巧妙地摆放了一个“空面包篮”,篮旁的告示牌上醒目地写着:“捐赠给乌克兰的款项,足以购买我们半年之需的面包。”
在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,出租车司机们将车辆整齐排列,堵塞了道路。这一现象源于油价的大幅上涨,已超过一倍,使得“他们一天的收入甚至不足以支付油费”。
荷兰鹿特丹港的码头工人抵制了卸载援助乌克兰军火列车的任务,他们表示:“我们的工资已经连续三个月未上调,凭什么要优先照顾他人?”
内部矛盾公开化。
欧盟计划设立一项名为“欧洲防御基金”的机制,要求成员国根据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(GDP)比例出资。然而,波兰提出异议,声称其在军事贡献方面最为突出,因此应承担较少的资金负担。德国亦表示,尽管其GDP位居高位,但面临大量难民涌入的挑战,亦应获得减轻出资的待遇。双方就此争论已达两个月之久,至今仍未达成共识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法国向乌克兰提供“凯撒”大炮的同时,却严格规定“必须由法军士兵操控”,以防技术落入俄罗斯之手;而德国捐赠的100辆装甲车,则暗中拆除了其中的尖端雷达系统,并替换成了旧款设备。
美国的小动作让欧洲不快。
去岁,美国向欧洲输出的液化天然气,其价格竟高达日本市场的两倍。欧洲民众愤而斥责:“此乃趁火打劫!”然而,面对严寒的冬日,他们不得不忍受着屈辱,硬着头皮购入,只因缺少暖气,冬日严寒足以致人于死地。
今年,美国再度宣称计划削减驻德国美军数量一半,此举激怒了德国国防部长,他在议会之上拍案而起。然而,德国不得不转而投入60亿欧元采购美国的F-35战机,以弥补自身“台风”战机雷达技术的落后。
近日,网络上有声音重拾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旧闻。当时,欧洲紧随美国之后对南联盟发起轰炸,自认为能够操纵局势,然而,由此引发的难民潮及经济制裁的恶果,持续影响了整整十年。
细观当下,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,难道不是历史的重演吗?
诚然,关于这场战争何时能够画上句点,坦白讲,无人能够确切知晓。国际形势瞬息万变,今日或许烽火连天,而转眼之间,也可能转为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。
希望战争早日结束。
你们怎么看?
永华证券-免费配资平台-配资门户难简配资-正规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